這段日子,每一天都見工. 每天見一至三份工作.
試過一日早上去中環,再去佐敦,下午去葵涌,再去新蒲崗.
比上班還要忙.
今天,應該差不多見了第三十份工,怎麼有他媽的多日文工作?
懂日文的人死光了嗎?但是又不請我!
見工,純粹是說謊的訓練.
其實,見工的人都是問同一個問題:為什麼你會辭掉你的工作?
因為我的履歷寫的是:
1. 港資玩具廠翻譯,比人炒(7500 一個月) 做得一年.
2. 日資營業,又係比人炒(9000 一個月) 做得半年.
3. 日資營業,今次我炒佢,因為實在唔係人做 (13000 一個月)都係做得半年
我試下用以下的理由作答:
1.因為我想去大公司做.(見大公司用)(假的)
2.因為我覺得我自己唔適合做營業(見非營業用)
(但試過有一次講完之後,對方同我講:我地想請營業喎…即刻話agent 搞錯,即刻道歉,同埋同佢講如果想請其他post 就搵我啦)
3.因為我唔想應酬(真的)
4.因為我覺得我適合做文書的工作.(假的)
5.因為公司響上面開左條生產線(真的),佢想調我上去.(假的)(這個是對上一份工用的藉口)
6.因為我覺得做眼鏡的膠板冇前途.(我幾時變得咁有事業心?)
7.因為我覺得人工太低.(真坦白)
8.因為我當時唔夠經驗,所以俾公司解僱.(真誠實)
9.因為當時有一份比原本多四成的人工offer 我(真的),所以我跳左過去.(假的)
10.因為我希望可以入日本的公司做野.(想自殺嗎?)
當然,自我介紹的中英日文稿都準備好.
今日,見一間日資公司.
很慶幸,全程用廣東話IN.
問及辭工的理由,我選了10號,5 號同6 號藉口.
我向他解釋因為眼鏡膠板是潮流產品,做FORECAST 等等很困難.而且公司的營業策略過於保守,忽略了和客人的直接聯繫.
作為營業,應該和客人多些接觸,給人一個親切的形象.說明一下對日本客人最重要是講信用.做到他要求你做的事,他就會慢慢信任你.
結果,我結束了講大話的生涯.
人工,雖然和之前一樣.但是福利好一點.
朝九至五點半,星期六長短週.
反正習慣星期六日經常OT,這沒什麼大不了.
總之,謝天謝地.
特別嗚謝cyn 姐同 red 哥.幫我準備了英文稿.(雖然最後也是用不上)
現在總算完成計劃.是時候把它實行了.
看到崔小姐的日記,當中提到sunk cost 的問題.
In economics and in business decision-making, sunk costs are costs that have already been incurred and which cannot be recovered to any significant degree.
from: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Sunk_cost
她舉的例子是:如果你買了一張戲票,但後來你忽然不想看了.
假設你找不到人可以替你買,你會選擇進場看這套你不想看的電影嗎?
選擇入場看:付出了金錢,但是浪費時間.
選擇不入場看:付出了金錢,但是可以省回時間,做你自己喜歡的事.
理性地看,不入場是比較有利.但人十居其九會選擇入場看.是因為不甘心.
我們經常將 sunk cost計算進去”成本”裡.
「都已經等了那麼久了,繼續等吧…」
「付出了那多,不想前功盡廢…」
聽起來這是不合理的,如果世界是絕對理智的話.
她問過我一個問題:「為什麼你不喜歡日文和日本人,但偏要做和日文有關的工作?」
我當時答道:「因為我讀了那麼久的日文,付出了很大的努力.」
事後看到這理論,我覺得很有道理.
她是個快將畢業的大學生.她自己表示雖然她讀Chinese Business.但是她不會做有關 Chinese Business的工作.
因為她是一個理智決定者.不會把SUNK COST 算進去.
她覺得做有關CB的工作不開心.也不會做得好.
如果做其他工作的話,會做得更好.
但是她和我不同.因為大學可以學到的所謂知識,恕我失禮.十居其九都是廢的.
(當然,法律,醫生那些不算進去)
所以,她可以把大學學到的算進SUNK COST 去.
這些時間,真正可以算進成本的東西,只是一張大學畢業證書.一張不知道為什麼人們會重視的一張紙.
所以她可以她喜歡的選擇,因為她的COST 是零.
但我卻不同.讀日文,考一級試.工作經驗…早已經成為我的「成本」的一部份.
所以,我唯有繼續做下去.
其實想深一層,是不是SUNK COST,只是自己的一念之間.
有些人,十多年的婚姻,子女也可以視為SUNK COST.
只是自己未有這樣的膽量.
Tomorrow Never Knows